几年前,赵薇主演的一部电视剧《虎妈猫爸》走进了大家的视野,剧中她对五岁女儿的教育不可谓是不严厉,在现实生活中,也有很多父母与剧中的角色尤为贴近,他们称自己为虎妈狼爸,以凸显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之严厉。
去年冬天的一则新闻,让我们透过电视剧真正的对狼爸这个称呼有了具体的认识。上海的一位父亲在凌晨三点的时候把孩子丢在了火车站,自己转身去上夜班了,起因仅仅是因为孩子不写作业,于是就让孩子在火车站乞讨,美名其曰体验生活。
面对孩子不听话不写作业,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把孩子赶出家门,以此来教育孩子一下的想法,但是大多数家长只是想想而已,这位父亲不仅想了,还做了出来,着实是够狠心。
相比于这位父亲的狠心做法,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看起来就比较“如沐春风”了,但是说到底,这位父亲是因为孩子屡屡不写作业恼羞成怒才做出了如此举动,在面临相同的情况是,想必有很多父母的做法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越来越多的父母认为,不狠心教育不好孩子,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,自己的教育理念是真的只是为了孩子好,还是包含了自己也不清楚的控制呢。
狠心教育的背后,其实是父母不自知的控制
生活中,父母的狠心教育并不少见。例如,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在考试中有怎样的进步,如果做不到就对孩子冷言冷语甚至是嘲笑;有些父母答应孩子去旅游,前提是要参加比赛获得名次,如果成绩不尽如人意全家就不去了;答应孩子的生日礼物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擅自取消了,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。
在很多家长看来,自己这样的要求不算过分,只是给孩子设立了一个小标准,激励孩子而已,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,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面,孩子想要做到或者能够做到家长口中要求的那样吗,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这样的想法,那么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就是单方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,控制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,虽然看起来这些后果与上海的那位爸爸相比是小巫见大巫,不值一提,但是追根究底都是父母的控制欲在作祟,只是父母们不自知罢了。
父母们的这种狠心教育,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,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,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控制欲下,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父母迎合父母,慢慢的他们就会失去自我,在成长的过程中变成只知道迎合别人的人,失去自己生活的意义。
父母跳出自我的误区,以孩子成长需求为主
“一切都是为了孩子””我是为孩子好”这样的想法蒙蔽了很多父母的眼睛,让他们自以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,这让他们即使是做错了也很难察觉出问题,想要真正为孩子好,那就要一切以孩子的成长为主,满足孩子的需求。
1、学会自省,察觉自我
学会自我反省,可以帮父母们找出问题。
面对相同的问题,当孩子再次犯错的时候,不要沿用之前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,而是学会思考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,是什么让孩子屡屡犯错无法改正,在这个过程中,父母才会对孩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,明确孩子的需求和成长轨迹。
很多父母可能对孩子的未来早有安排,但是孩子的成长不是以父母的想法为导向的,想要让孩子成长,就要把孩子成长需求作为中心,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,并鼓励孩子全面发展。
2、不要把家当公司管理
我们的生活可以分为两部分,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。
家庭生活极为简单,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,社会生活则多种多种没有定论,这也就意味着,家庭生活是与社会生活完全不同的存在。
有些父母喜欢把家当成公司管理,认为这样做既有效率又省去了麻烦,但是这样一来家庭生活就变成了社会生活,生活没有变化,也得不到放松和调节。家庭生活之所以是家庭生活,就在于它的独特性,如果说社会生活是充满了规则和制度,那家庭生活就是充满了爱。
在家庭中,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,被父母包容和理解,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并充满勇气,当家庭与外界一致的时候,孩子要面对的就是未知和冷酷的世界,内心得不到全面发展,只会为了适应外界而变的冷酷和自私,没有办法好好成长。让家庭充满爱和温馨,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有休憩的空间,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。
用心去看见与接纳真实的孩子
很多时候父母想象中的孩子的样子,是虚无的,不切实际的。因此,当孩子没有办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,父母就开始训斥孩子,或者对孩子强加要求,一点的不如意都会让父母对孩子产生怀疑,怀疑孩子的能力也怀疑自己的标准。
忙来忙去,很可能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,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孩子,也没能让孩子好好成长。接纳真实的孩子,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一开始时很难的,害怕看到孩子身上有自己的缺点,害怕发现孩子的能力与自己想象的不同等等,但是只有看到真实的孩子,父母才能知道到底怎样做才是为孩子好,孩子的上限在哪里,不至于每天活在自己的想象中,做些虚无缥缈的梦,认清楚孩子,帮助孩子最大程度的激发潜能,才是聪明的父母应该要做的事。
现在大家对于狠心教育褒贬不一,有些人认为只有对孩子够狠心,孩子才能有更好的未来,也有人认为做父母的太狠心了对孩子不好,狠心教育其实是因为父母的控制,控制越强心越狠,孩子愿意被控制吗?
想必答案是否定的,与其控制太过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,不妨正视自己和孩子,根据孩子的能力为孩子出谋划策,让孩子尽可能做到最好的自己,这样的父母才会被人人称赞。